还记得那颗潘多拉星球么?一转眼,电影《阿凡达》已经诞生了10周年。
2009年12月16日,这部电影开始全球上映,不仅登顶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并保留成绩至今;还将3D电影这一风潮推向全世界。一时间,3D似乎就要成为继声音和色彩后,电影的又一变革技术。
可惜的是,近年来的种种数据表明,这场电影变革已经停滞不前,3D电影也没那么受欢迎了。
3D电影全球遇冷,质量参差不齐
3D银幕的覆盖率,侧面反映了3D电影的流行程度。
美国电影协会报告从2009年开始统计全球3D银幕数量。没错,就是《阿凡达》电影公映的那年。下图可见,这一年开始,各地区的3D银幕覆盖率都在增长,直至2011年左右到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
近三年,3D银幕的覆盖率几乎是停滞状态。唯一的例外是亚太地区,该地区的3D银幕占比仅在2013年下降过,现在依旧一路高涨,这和中国市场有一定的关系,后文将详细展开。
2016年,时任梦工厂CEO的杰弗里·卡僧伯格在CineEurope活动上坦言,“我们搞砸了3D电影”。这位3D电影的推崇者认为,这项技术本能成为电影行业的变革力量,但太多粗制滥造的产品,消耗了观众的兴趣。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真假3D”电影。真3D电影,是通过两台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分别拍摄左眼和右眼的画面,然后用计算机将拍摄的图像合成3D效果。
而假3D,则是通过分层、抠图等流程,将原来的画面生成3D电影所需的左右眼画面。好奇心日报曾指出,这种转换的成本,远低于真3D电影拍摄的成本。
虽然不是所有的假3D电影都粗制滥造,但不得不说一些片子可能真的拉低了人们对3D电影的期望。
比如,品玩网曾评论道,2016年“特供”中国的《谍影重重5》3D版本,中间的追逐戏码加上3D特效后,原片手持镜头的激烈抖动,以及画面的快速跳切,“不仅破坏掉3D画面的立体感,原本属于该作标志式的凌厉画风也无法体现出来”。
此外,高票价和额外的眼镜装备等,也被认为是3D电影衰落的原因。
在中国,3D电影依旧卖座
对于3D电影推崇者们来说,中国市场依然是个好地方。和全球的停滞不同,中国3D电影虽然增速放缓,但依旧是发展状态。截至去年,全球近一半的3D银幕都在中国。
与中国每年上映的电影总量相比,包含3D版本的影片看起来并不多。但越赚钱的影片,往往越喜欢推出3D版本,而且这种版本还的确卖座。
2018年,含有3D版本的影片仅占到总量的14%,但却收获了全年总票房的一半以上。这些电影虽然也会推出2D、IMAX等其他版本,但平均下来,光3D版本就能赚到八成左右的票房。
而且,这还是近五年表现得较差的一年。
高票房高利润,或是3D电影受宠主因
除上面提到的“特供”中国3D版外,很多国产片也喜欢推出3D版本,比如前几年的《画皮2》、《狼图腾》,和去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后者导演赵小丁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其实电影的思路原本就是2D版本,发行却坚持要3D版本”。
发行方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拓普电影智库的数据,同样的电影,3D版票价一般比2D版贵3到5元。同样的场次,更高的票价就意味着更多的票房。也就等于,从制片方、发行方,到院线、影院等,整个电影产业的上中下游都能赚到更多的钱。
一部电影若能依靠3D版本增加1亿元的票房,院线和影院的收入能增加5200万左右,制片方和发行方则可以增加3940万左右的收入。
所以,对于影院,当然乐意让3D做主角。当一部影片既有2D版本,又有3D版本,3D版平均排片场次是2D版的8.5倍。
而在进口片中,分账片最容易“变身”3D。
简单地说,分账片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进口大片”,与买断片、合拍片比起来,它们与北美上映时间更接近、制作更精良、演员更大牌、名气也更大。
参照国际通行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因而,这类“大片”也最容易伪装成3D版本。
但不可否认的是,再怎么坚挺的中国3D电影市场,也在全球遇冷的趋势中,遭受了一定的打击。像今年年初上映的《捉妖记2》,就只发行了2D版本。
针对这种回落现象,北京日报曾采访了安乐影业总经理张晗,“这给制片方传递了一个信号”,他说,“就是不用把精力放在格式上,而是专注于把故事讲好。”
不过,《阿凡达2》已于2017年8月15日开拍。卡僧伯格曾在CineEurope活动上表示,希望这部片子能够重燃观众对3D影片的热情。该片预计于2020年上映。
制作人员:
孔家兴 李易 刘畅 杨知然 史旻昱 王茜 邹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