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望丰碑

会师

第四部分 会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6年10月,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无数次生死考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实现北上计划,在甘肃会宁会师,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标志。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地球上的红飘带

会宁,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文化名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用象征三军会师的三面红旗样式做成的门楣上,书写着毛泽东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会宁好地方好地名啊”,另一句是“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地处黄土高原上的会宁因红军三军主力会师被打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凡是来到会师旧址参观的团队大都要在会师塔前举行一个特别的活动,向红军英烈献花、鞠躬、重温入党誓词,来表达对红军英烈的纪念和崇敬之情,目的就是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对澎湃新闻讲述了他在这里工作的见闻和感受。

杜永胜曾写下一首小诗:“仰望会师塔,肃然对长风。往事难回首,谁敢忘峥嵘。”

1936年10月10日,中国西北部偏僻安静的会宁小城一下子成了红军之城。为了庆祝三军会师,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风铃叮咚送来的不只是梵音,还有一声声胜利的呐喊。这是所有红军官兵激动澎湃的时刻。

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会宁县委、县政府在会宁会师旧址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

“三塔塔体各为九层,意蕴天长地久,深含三军将士为人民打下的江山,创下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三塔在第十层合为一塔,也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归一’的寓意。纪念塔十一层收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份,也象征着三军会宁会师后,在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无往而不胜,更上一层楼。”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讲解员张婷边走边给一队从甘肃平凉赶来的参观团体讲解三军会师纪念塔背后的故事。

穿着军服、脚踩7厘米黑色高跟鞋的张婷,额角渗出了汗水,嗓子也略显沙哑,仍面带微笑,耐心回答参观游客提出的关于红军长征、会宁会师的疑问。

张婷今年27岁,是甘肃会宁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就在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做讲解员。接待任务重的时候,每名讲解员一天要讲五到六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工作。张婷自己也说,身边很多同学朋友不理解她的选择,说她的工作“没有周末,讲的都是枯燥的历史”,这一度让张婷感到委屈。

在她看来,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作为会宁人,以前我对家乡的红色文化,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不深,担任讲解员后,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了解越多感动越多,张婷越发觉得,红军长征精神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年轻一代要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通过张婷的讲解,很多人才知道,会师纪念塔的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这个题词没有署名。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题写完塔名之后没有署名落款,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多牺牲在长征路上了,有好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

与会师塔相对的、矗立在会宁会师旧址广场中央的雕塑,是名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纪念碑。纪念碑由顶端的五角星、三支直立的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底部一条鲜艳的红飘带组合而成,形象直观地表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主题。

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书名就是《地球上的红飘带》,作家魏巍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奇绝壮举。

大江东流去,千古浪淘沙。当年,有数十万红军战士在走向会宁的征途中倒下了,他们的历程悲壮惨烈又英勇伟大。80年来,在这片曾经贫瘠落后的土地上,会宁人也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艰苦创业,创新致富,凭借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并试图通过其衍生产业带动经济多层次发展。

据杜永胜透露,十年前,来会师旧址参观的人数不足20万人。随着国家红色旅游的升温,2011年,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去年的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50万。而这些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来会宁旅游参观,不提前预订酒店,很可能就住不上店,这种情况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说明红色旅游已经在会宁形成了一定规模。”

“天高云淡”,三军会师

除了甘肃会宁,宁夏固原也留下了不少红军的足迹。

中央红军长征所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就在固原市。翻越六盘山,也意味着红军的长征已经看到了目的地。这让毛泽东感慨万千,迎风吟咏了一首豪迈万丈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整首词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雄心。六盘山也因此名扬天下。

固原市下辖西吉县内的兴隆镇单家集曾是红军长征进入宁夏的重要一站。单家集居住的95%的百姓都是回族,集镇上最为著名的建筑就是典雅肃穆的陕义堂清真寺。这里曾与红军结缘,至今保存完整。

西吉县单家集村民、红军长征见证者的后人拜富贵回忆了红军三过单家集、将台堡会师的重要时刻。

走进清真寺,只要大喊两声“老拜”,就会有一位留着白花花胡子、头戴白帽的老人佝偻着背缓步走过来,热情地跟访客打招呼。“老拜”叫拜富贵,是一位年逾70岁的回族老人,也是陕义堂清真寺的义务讲解员。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光里,老拜每天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发生在单家集的红色往事。

红军曾三过单家集。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第一次抵达单家集。原本对部队心存戒备的村民,在看到红军进村后尊重回族风俗习惯,还主动帮老百姓干农活的一幕幕,对红军渐生好感。如今在陕义堂清真寺内一侧墙面上还挂着“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送给清真寺的。

时隔仅两个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又来到单家集。“这回老百姓都出来迎接红军,像见到亲人一样。”老拜回忆说,“在陕义堂清真寺北面的厢房,毛主席和阿訇马德海促膝长谈了很久,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给当地百姓。”

“单家集夜话”从此成为一段佳话,被载入史册。当天夜里,毛泽东就入住在清真寺院内的民房,而这正是拜富贵的家。“怕毛主席睡不惯北方的热炕,我父亲(拜文海)还把家里的一扇门板拆下来,铺到炕上隔热。”每当讲起这段历史,拜富贵总显得特别激动。这间毛泽东住过的民居,被老拜妥善细致地打理守护着,火炕旁的桌台上还摆放着毛泽东后人与拜富贵父辈的合影。

1936年,第十五军团西征时,红军第三次经过单家集。

用老拜的话说,红军长征给单家集都留下了非常大的精神财富。

而距离单家集20公里左右的西吉县将台堡,也因是红军长征的会师纪念地,而广为人知。

2016年7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宁夏考察调研,第一站就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到将台堡,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将台堡,当地流传是北宋名将穆桂英的点将台。秦腔《穆柯寨》里亦有“离了将台上战马”的唱词。不过这一传说未获考证。

将台堡会师纪念馆馆长摆小龙对澎湃新闻简单讲述了关于将台堡的历史。将台堡始建于北宋,毁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民国年间又在原址上缩小重建,现存古堡东西长110米、南北宽101米,堡墙高10米。

继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之后,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在西吉县平峰镇见到了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一军团一师会合。

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标志着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经中共中央确定,10月22日被定为长征胜利纪念日,将台堡也被作为红军长征的结束地载入史册。

为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这一历史事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报请中央批准,于1996年10月修建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一座高26.36米的纪念碑耸立于纪念园内,正面镶刻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大字,背面是碑文。纪念碑的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碑身下部共有浮雕8组,代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图案。

将台堡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的一段历史不仅铭刻着先烈的丰功伟绩,也昭示着后人不断进取。这里是红军长征的结束地,也是脱贫攻坚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的宁夏行更是凸显了“长征”与“脱贫”两大关键词。

将台堡当地也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着力做好贫困村集中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互助资金、“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工作。

80年前,红军以无畏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为长征画上了一个句号。鉴古知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已然成为新长征,年轻一代当砥砺奋进,把红军长征精神当成坐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如今,80年过去了,红色老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致富脱贫的“新长征”之路上大展拳脚。

长征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