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镇织四方

三四十年前,绍兴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的样貌,石桥纵横,船行阡陌,闰土与祥林嫂在咸亨酒家闲话桑麻……没人想到柯桥会兴起一座中国轻纺城,更没人想到这里会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

和化纤跳迪斯科

绍兴的纺织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史籍中曾有越国“葛布十万”的记载。在汉代麻织业、隋唐丝织业的版图上,绍兴都占有一席之地。宋代“越罗”名扬海内。清后期,绍兴形成了以华舍为中心的手工织绸业区。

然而,由于建国后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绍兴的纺织业差不多“被一棍子打死”。“绍兴最适合种棉麻的地方,东边划给上虞,西边划给萧山了。纺织原料没有了。”

中国轻纺城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仅次于义乌小商品城。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

1970年代,随着化纤材料的出现,绍兴纺织业才迎来一线曙光。在当地人看来,“绍兴的纺织业是和化纤‘跳迪斯科’跳出来的。一根化纤丝,变成一个产业,最后形成了市场。”据曾在绍兴平水公社工作的任桂全介绍,当时的社办企业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从各大城市收购化纤原料了。

除原料外,纺织机和纺织技术也不可或缺。“就纺织行业来说,绍兴是接轨上海的,上海对绍兴的纺织行业起了很大的作用。”任桂全回忆,解放前有很多绍兴人到上海做纺织、印染工人,在上海定居。建国后,靠着这些老乡的关系,不少上海国营厂换下来的纺织机都来到了绍兴。一些工人平时在上海上班,周末来绍兴传授纺织技术,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另外,有些退休的老工人还选择常驻绍兴。凭借“四千精神”——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轻纺城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

2018年12月12日,柯桥轻纺城外,商贩正在装卸布料。

如今,中国轻纺城市场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传统区营业房26000余间,主要包括北联市场、东升路市场、老市场、联合市场、天汇市场、东市场、北市场、西市场等。场内经营人员5万余人,经营面料3万余种,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仅次于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轻纺城与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

开发柯桥“黄金地”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政策松动,为绍兴带来了稳定的纺织原料。柯桥镇自古即是周边三县(萧山、上虞、诸暨)八区的集市,享有“金柯桥”的美誉。轻纺产品在此集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米、鱼等农副产品,成为柯桥集市上的主要商品。

当时轻纺产品属于紧俏物资,供不应求,柯桥本地因此率先受益。1970年代,最早的纺织厂、印染厂都是社办企业,公社书记担任厂长。改革开放后,卖布料的个体户、民营工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柯桥经济的繁荣。这种积极影响持续至今。

除了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柯桥淘金。温州乐清的吴镛就属于最早一批“吃螃蟹的”。1985年,“村里有人在这赚到了钱,说柯桥是一块‘黄金地’,我们就来了。”吴镛回忆,他刚来的时候连简易市场都没有搭起来,布料买卖集聚在轻纺城以北十公里的安昌古镇,交易在乌篷船上进行,“都是偷着卖的,只要能拿到布,就能挣到钱。”1980年代末,临近轻纺市场的104国道川流不息,来自辽宁、河南、四川、湖北的运布货车经常造成交通拥堵。

交易市场随之扩大。1986年,柯桥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的棚屋式轻纺市场。1993年,轻纺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万平方米。

2018年12月,柯桥轻纺城内,各档口挂满各式面料。

1990年,在湘潭老家做小生意的唐秋士开始经营布料,“接触了一些纺织业的老板,看他们出手很大方,感觉这个行业有前途。”1995年,唐秋士第一次来到柯桥,那时候轻纺城的一楼、二楼加起来不到100个店面,“像菜市场一样”,三楼、四楼空着,临街的都是大排档。没过几年,店面租金陡然上涨,“一个店面的优先租赁权要700到800万,地段好一点的要上千万。”2001年,唐秋士举家迁居柯桥。

数据显示,2006年绍兴县(现柯桥区)户籍人口70.47万,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30万。十年后,柯桥区户籍人口66万人,登记的流动人口有60余万,其中很大比例从事纺织及相关行业。

2018年12月12日,阿富汗商人Lucky正在和中国卖家谈生意。Lucky来中国已经15年,他在杭州萧山经营窗帘加工厂,以中国内销为主,多是从绍兴柯桥轻纺城采购布料。

国际化:印巴商人开Party

在柯桥,随处可见印度、阿拉伯餐厅和商店,韩国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和国际学校。

从上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进进入柯桥。据悉,2010年有3000名外国人在柯桥派出所登记,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00多。柯桥的“老外”数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和义乌。在柯桥,随处可见印度、阿拉伯餐厅和商店,韩国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和国际学校。总之,柯桥越来越国际化了。

杨志曾在一家印度公司做销售。他的印度老板最初在韩国买库存布料,四美金一米,没准还有质量问题;后来通过广交会了解到中国轻纺城,差不多的布料只要一美金一米,质量比韩国的好得多,于是转战柯桥。“每个月向印度运的布料大概有将近十个柜(集装箱),一个柜几万米到十几万米不等,赚钱又快又方便。之后,印度人开始一批一批的来到柯桥。”那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商人还把两国的“战火”延续到了柯桥,不少印度商人把办公室设在越城区,以减少和“敌人”的碰面。

杨志的朋友Ali是新一代印度商人。他曾在家乡古吉拉特邦的港口城市苏拉特经营布料生意,那里是印度纺织业中心之一。2010年Ali跟随叔叔来到中国轻纺城,从柯桥进口布料,回国加工制作印度的传统服饰。

Ali所在的商会还定期聚会,每逢印度传统节日,他们就邀请印度明星来中国一起庆祝。“去年11月有一个很大的party,我们请了很多印度的明星来,就在轻纺城大厦,一起跳舞喝酒。”

2013年,绍兴柯桥轻纺市场,一名外国人正在和中国卖家讨价还价。 视觉中国 图

据Ali估计,至少有3000名印度商人在柯桥,巴基斯坦人大概也有这么多。两国在政治上有冲突,老一辈商人之间也有隔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和谐相处,还互相介绍生意,“像朋友一样。”甚至还把对板球的狂热带到了中国。五月中旬,来自义乌、慈溪、广州等地的八支业余板球队,在绍兴举办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比赛,队员们大部分是在中国做生意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

Ali娶了一位温州姑娘,现已定居柯桥,今年年初女儿出生。他的中文和妻子的印度语都在进步,与当地人交流无碍。Ali喜欢柯桥的气候,觉得比苏拉特凉快;也喜欢柯桥人的相处模式,“不会像印度人一样随便管别人家的事”。他每年回印度待一个月,看看父母。

在Ali心中,虽然苏拉特作为“motherland”的地位无法被取代,但中国已是他的“second hometown”,“earn money,get happiness and sadness,现在我的whole life都在这里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似乎走到了巅峰。随着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环保要求的提高,柯桥的纺织企业开始谋求转型,自然这里面交织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国轻纺城能否延续辉煌,那将是另外一段故事了。